鸽与被鸽,是我们当代人的社交日常,Anmi对此深有体会
总有一些人在做出承诺时,拍着胸脯保证
等到要兑现时,又开始四处找借口
这一次,Anmi发现爽约的,是一位父亲
他在知乎上求助:
为了鼓励孩子学习,自己曾允诺给孩子的游戏充值500多块
结果孩子真的有进步,他却犯了难
在他看来,给小学生充值游戏是“害了他”
不如把钱用来买书或者去游乐园
于是这位父亲开始后悔
当初允诺得太干脆了
可Anmi不禁想问:
用“为你好”的口吻做“为你好”的决定
即使做的是违背诺言的事情
是否也情有可原呢?
爽约,天下的父母似乎都师出同门
“只要你做完XXX事情,爸爸妈妈就一定让你XXX”
孩子想要的其实不多
可能是一把吉他、一次出去玩的机会
但等到真的达成了家长心愿,得到的“标准答案”一般都是:以后再说
从被允诺时的满怀期待到被爽约后的失望
这其中的“坑”,都是父母亲手挖的
电视剧《少年派》中,林妙妙和父亲约定,如果考试进步了就有1000元奖金
为了这份奖励,林妙妙“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”,也确实进步了
但奖金却缩水,变成了100元
林妈妈说:“如果下回进步,就给200元”
没有给女儿的进步一个肯定,甚至觉得她做的还不够
家长用不停的拖延来委婉地告诉孩子:我不愿意兑现
父母和子女虽然有着天然的纽带,血缘关系带来的信任
不过,这份信任,却也是有进度条的
约定的奖励不光是物质满足,那更意味着家长的肯定与尊重
遗憾的是,孩子“为了钱拼命”的样子
在大人眼里只是一场游戏
许多父母自认为摸准了自家孩子的脾性
一次又一次地谈条件,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放出“诱饵”
等目的达到后,再找借口耍赖
看似是在走“捷径”,Anmi却认为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
“给自己辩护的人,告发了他自己”
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些失信的父母,再合适不过
不愿意兑现诺言,还给自己的失信找借口
日剧《四重奏》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:“比悲伤更悲伤的是,空欢喜”
“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,不能太惯着他”
“这么点小事,过段时间就忘了”
但正是因为他们还小,心思单纯,所以才会更难对“空欢喜”释怀
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习得性无助”
指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,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和行为
在承诺这件事上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
爽约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:我的父母是不信守承诺的人
久而久之,即使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诺,孩子也不会再抱有期望
因为“反正他是骗人的”
“对于孩子,我们做了什么远远不如我们怎么做重要”
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天生的,却不是永恒的,它需要经营
“三流”的父母靠欺骗,“二流”的父母谈条件
“一流”的父母,至少应该以身作则
教育,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
《朗读者》中,李亚鹏的一段话让Anmi很有触动
女儿李嫣在他45岁的生日时,写了一封信给他,信上提及希望爸爸能够戒烟
读完信后,李亚鹏很感动,却对女儿表示抱歉:“爸爸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做到的”
董卿他具体是将来的什么时候。
不敢轻易给孩子许诺的李亚鹏认真回复道:在不远的将来。
当父母“蹲下来”,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,就会发现:
选择了正确的沟通方法,想让他们“听话”并不难
自己不能胜任的事,不轻易允诺
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不是“自己的孩子”
想让孩子越来越好,但首先你自己不能“越来越坏”
家长和孩子能够共同进步,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